也许是因为走的有点着急感觉该停下来进行总结和检讨了。再或者是因为再次学习了 Transformer 模型的内部机制,知道了Embedding 内部的各种机制,知道了连模型都知道不断的进化自己的权重,人如果不这么做不行,所以今天决定停下来,梳理一下自己的大脑,并且决定将这件事作为一个定期要做的事情来做。
在我看来这是一种持续学习和前进的路标梳理,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航海日志,时不时看看发生了什么,看看有没有偏航,有助于向着正确的方向前进。查找以前的目标,和现在的自我目标对照,为什么会有这种变化,这是其一。是针对自己的 。外部情况可能发生一些变化,这会影响我们的计划和目标,为了正确适应变化,而做的调整,这是其二,是针对外部的。更加了解自己,优势,兴趣,价值观,增强自我意识,这是其三,是核心审视。
从自己以前的精进目标来看,基本做到了专注领域垂直深耕,在不长的时间里,将基础的知识收集和整合,初步确立了领域内的自信,坚信解决问题的能力是终极能力,并且刻意拥抱问题,这点做的不错。
广度拓展上,阅读了很多不同种类的书籍,但是似乎还是偏向科学类的,对于人文类的,经济类的,以及其他很多种类的知识还没有涉猎,似乎还没有找到一种可以快速把握学科原理的方法,如何利用大模型的辅助学习和知识检索能力攻克这个问题,是一个课题。
健身上,在冬天的阶段有些被动,生了一些小病,很多时候效率不尽人意,一冷就会懒惰,有时候锻炼后忘记拉伸,导致腿部疼痛。下一个季节是夏天,希望能养成更好的习惯。
总的来说,在学科学习这个目标上,问题主要在于联系思考和项目实践。如果人的思想和实践割裂,对于自己的影响将是巨大的。
我都学习了什么:
学习的内容哪里不足?还需要补充什么?
学习的内容之间的联系是什么?
世界是加速发展的,以前几年几个月的科技变化,现在每天都有可能发生爆炸性的新闻,大模型在算力的加持下,不断吸收着世界的知识,更新着自己的数十亿个参数,这个参数是人类大脑的两倍的,但是它却在分布式GPU芯片的加持下不断学习,量子计算机也在路上,相比于技术奇点讲给人类带来的东西,我更在乎人类和机器之间的共存和差异或者合作该如何进行。人之所以为人,是因为创造力,情感,联系能力,和高维度的认知。如果不能将这些部分作为重点,那么被取代可能也不远了。最近看的描述未来科技景象的书籍的内容,比如李开复老师的未来AI进行时,那些技术,都是现在已经有的,很多都是需要一点推力,和一点人类的制度以及共识就能实现的东西,在2042年,我不知道世界会是什么样子,但是我很期待。
所以在这种时代的环境下,要做的可能不是和机器竞争学习内容吞吐量的速度,而是更多的学科迁移,知识联系,创造力,共情力,以及高维认知,放慢角度,加深思考,可能更重要。
内心的价值观似乎从去年九月份以来就很坚定还是没有什么变化,每天都如同人生最后一天一样,感觉很充实,有时候自上而下审视自己的时候,还是会被自己思维的局限性,和人性的狭隘而感叹,人是如此客观的动物,比如我自己,如果当天发生了什么事情,或者晚上思考太多,偶尔会在床上翻来覆去的思考睡不着,需要起来写下来才能继续睡。好在得益于那时候的那种思维萌芽,很多自己的局限性都能在第一时间察觉,和承认,接受自己的人性弱点,性别弱点,一点也不坏,所有的事情都有正反面,有时候弱点可能只是特点,把握这个特点,发挥它的能力,是另一种不错的方法。
经过上述学习,希望在下次的整理中,能将各个部分更加的整合和联系,有更深的理解。特别是工程,理论,实践,和项目,以及基础学科之间的联系,能更加明晰和联系
2024年4月,初春
这段时间学习了网络后似乎对整个世界的链条有了更清晰的认知。这个世界的发展是如此的清晰呈现在脑海中。我画出了思维导图的简单世界链条,Web3的世界在脑海中扩展。同时对基础知识不足的难受的感觉也在身上蔓延。这个世界的变化很快,但是不变的是基础知识。
增加以下行动目标:
(就像是吃了太多好吃的东西,最后发现还是想喝水的那种本能基础需求。无论上面的世界多美好,水和空气,基础的幸福才是最重要的。)